当前位置: 主页 > 职场 >   正文

长征精神的内涵

导读: 1936年,中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,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,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书写了气吞山河的伟大篇章,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认清长征精神的内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精神,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  长征精神是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信仰精神。长征不是按计划启动的远征,而是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被迫开展的战略转移。长征初期,红军曾一度处于疲于应对中央军和地方

  1936年,中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,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,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书写了气吞山河的伟大篇章,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认清长征精神的内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精神,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

  长征精神是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信仰精神。长征不是按计划启动的远征,而是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被迫开展的战略转移。长征初期,红军曾一度处于疲于应对中央军和地方反动军阀围追堵截的状态,既无法找到立足喘息的根据地,也难以清晰准确地预判队伍最终的转移终点。但无论前途如何凶险渺茫,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坚持革命的斗志始终不改,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始终不渝,靠的是崇高的理想,靠的是真诚的信仰。革命的火种历经万难而不熄,没有信仰的力量支撑,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
  长征精神是“以实践检验真理”的反思精神。长征能够取得最终胜利,并非因为始终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,而是得益于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在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、纠正方向的态度和能力。在博古、李德照搬苏联军事理论的做法在中国战场上频频失利,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造成惨重代价后,中国及时通过遵义会议将同志确立为新的领导核心,从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对苏联经验的盲目迷信。正是在同志的正确领导下,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得以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,焕发出指导革命、推动革命、成就革命的强大真理力量。

  长征精神是“敢叫日月换新天”的斗争精神。红军长征伊始,就不断地遇到来自自然环境、经济条件、军事追击的多重挑战。曾多次根据中国农动的历史经验推断,失苏区根据地的中国再也难成大器,企图利用“天衣无缝”的围堵计划将其一举消灭。但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,红军凭借极其顽强的斗争精神,一次次让敌人的计划落空。1934年10月~1935年10月,短短一年时间内,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战役战斗600余次,跨越江河近百条,攀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座,创造了无数历史奇迹。

  长征精神是“为有牺牲多壮志”的奉献精神。长征胜利靠的是以为核心的集体的正确领导,也是革命队伍中无数英雄儿女的牺牲和奉献。湘江战役后,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.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;红一方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,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。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前赴后继,是出于对革命胜利后的新世界的憧憬和期盼,更是出于甘做民族脊梁的高尚情怀,愿以个人的牺牲奉献,铺平民族复兴、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。

  习强调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,坚定理想信念,不忘历史来路,勇担时代责任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,团结一心,不懈奋斗。

内容